Gaming Solution / 電競部品
-
MSI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顯示卡實測開箱,獨立水冷散熱雙重冷卻、效能溫度兼顧!
水冷散熱在電腦零組件上可說是常見的高階散熱產品,目前主要都還是針對處理器做設計,由於當今新一代的高階處理器越來越燙,之所以會選擇捨棄傳統氣冷、改走水冷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風冷散熱器已經越來越捉襟見肘,無法壓制新一代高階處理器所產生的高熱,使用水冷散熱器的用意,主要是因為透過液體的快速流動,能夠快速將熱帶走,傳導至水熱排的散熱片,再由風扇將熱排出,如此可有效將熱壓制下來,維持系統的穩定。 另一方面,由於沒有像氣冷散熱器必須搭配高速風扇的設計,因此整個系統所產生的分貝數較小,同時也可避免系統吹出的廢熱,直接拉高機殼內的環境溫度,讓整體散熱效率更好。再來就是點綴方面,水冷散熱器的設計在視覺上也較美觀,加上水冷頭端不斷增進的設計,多數都開始搭載LED燈,可顯示系統資訊或品牌信仰,也使得熱愛RGB燈效的玩家們,可以在水冷散熱上找到另一個天地。 市場上當然是不乏將水冷散熱的概念導入其他零組件的廠商,其中,微星在水冷顯示卡這部分也算是行之有年,先前在GeForce GTX 10時代,他們就有推出過Sea Hawk EK顯示卡,在GTX 980世代也有相關產品,不僅在水冷顯示卡領域有一定經驗,也算是讓主流電競市場看到水冷顯示卡的效果。而這一次因應NVIDIA先前推出的RTX 20 Super系列顯示卡,微星也選擇在高階的RTX 2080 Super中導入水冷散熱,推出全新的MSI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下稱Sea Hawk X),在顯示卡內部晶片進化以後,水冷是否能足夠壓制溫度並帶來穩定效能,小編帶大家開箱試試看! 初次看到Sea Hawk X時就會直接被它內建的水冷排吸引,傳統顯示卡基本都是採用風扇作為主要散熱設計,無論是單風扇、雙風扇甚至三風扇設計,都是大家比較習慣的概念。也因此,Sea Hawk X內建的水冷排和水管可能會讓第一次自組電腦的人感到困擾,不過好在,它採用封閉式的一體式水冷,拆開包裝後不需要額外的組裝,就能輕鬆安裝使用,只是玩家在自行裝機時,需注意在系統散熱中,要預留空間給水冷排就是了。 該水冷排本身採用120mm水冷風扇輔助,材質上則是鋁製,整體來說不佔空間,基本上卸掉機殼前端或上方的氣冷位置即可,不過組裝時如果處理器也是採用水冷排設計的話,可能就要玩家自行在安裝整線時多做考量。 至於水冷排本身採用的是微星新一代架構,是採用雙重冷卻系統,意即「水冷+氣冷」的設計。在晶片組的部分採用水冷,即Corsair Hydro系列H55散熱架構,其冷水液主要為GPU晶片降溫,而氣冷設計則是為VRM和記憶體散熱。水冷座部分使用純銅微水道,確保幫浦內的水冷液在經過和流出GPU晶片散熱時,都能適時的降溫。 接下來就準備實際將Sea Hawk X上機實測了!由於RTX 2080 Super的效能表現相信玩家們心中已經有一個基本的底了,所以本次的測試重點雖然仍會附上基本的測試數據供玩家參考,不過重點還是將針對在顯示卡本身的溫度表現上,將會以「待機」和「燒機1hr後」兩個不同的時間階段,分別測定系統的分貝數、溫度和功耗,作為想要入手Sea Hawk X玩家的參考。 ◆處理器:AMD Ryzen 9 3950X ◆顯示卡:MSI RTX 2080 Super Sea Hawk X ◆主機板:MSI MEG Godlike X570 ◆記憶體:T-Force DARK Zα DDR4-3600 8GB*4 ◆SSD:Seagate FireCuda 520 1TB SSD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接下來來看看玩家可能會比較好奇的溫度、分貝和整體的功耗測試,這部分小編分成兩個時間段落做測試標準,一為初次裝機後的待機數據,另一個則是以FurMark進行燒機測試1hr以後的各項數值作為比較,最主要仍是探究在採用水冷散熱的設計下,是否能為整體的穩定度帶來提升。以下是實際的統計結果圖: 從數據結果來看,在溫度方面我們使用雷射測溫槍進行多點測試,並抓取最終的最高溫進行報告,初始待機溫度為攝氏攝氏30度,而在FurMark的測試中則是攝氏28度,這點在數據上的測試差異不大,而在經過1hr顯示卡高壓測試後,最終測溫來到了攝氏42.2度,而FurMark當時顯示的最高溫度在攝氏50度左右,整體來說對比傳統氣冷動輒上看70、80度的溫度來說,有很大的效果區別,且測試平台周圍的溫度並未因此顯著提升。 而在分貝方面,在辦公室裡的環境分貝平均落在30dB左右,玩家如果自己在家中沒有其他聲音干擾的情況下,應該可以獲得25dB甚至更低的分貝。而在經過測試後,顯示卡周圍的分貝音來到平均52分貝,高效能運作下還是能感受到位於水冷排上的風扇產生的音量,不過已經比單純的氣冷效果優秀些了,玩家們如果想要將顯示卡以待機的方式在背景下載程式一整晚,基本上影響睡眠的可能不大,畢竟下載情況下對於顯示卡的運作壓力不高。 至於在功耗部分整體來說並無太大的壓力需求,待機時整機的功耗在110W左右,而即便燒機後,整體的功耗也僅提升到120W,小編也另外以玩遊戲的方式進行測試,在經過額外約1hr的遊戲測試下,平均功耗僅落在140W左右,整體來說滿不錯的,並未因為採用水冷的關係就增加太多功耗。 先說MSI本身在經過多年的水冷顯示卡經驗後,對於Sea Hawk系列顯示卡的設計已經有一定成果,在硬體上的調校也不斷在進步,因此最終獲得的成效除了得益於RTX 2080 Super本身就已經強大之外,在水冷的幫助下,也進一步使得整個系統的穩定度得以提升。 這其中尤其在溫度的表現上令人感到滿意,以往高階顯示卡往往在FurMark燒機測試中會達到動輒70度左右的高溫,這次Sea Hawk X只有約50度的結果,表現上令人非常滿意,這點對於玩家家中的環境溫度表現有顯著的幫助。再者,噪音會因為採用水冷的關係,雖然仍有水冷排和顯示卡本身的風扇存在,但其在最高轉速下的分貝量,已經比傳統雙風扇或三風扇產生的音量小很多。整體來說,想要擁有高階、流暢、安靜且穩定的玩樂環境者,水冷顯示卡可說是另一個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MSI -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3234-5599 廠商網址:www.msi.com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Logitech Pro X電競鍵盤實測開箱,鍵盤DIY巔峰、熱插拔鍵盤軸體自己換!
先前羅技在去年推出Logitech G Pro X電競鍵盤,主打除了具備高階的電競鍵盤特色以外,也支援直接軸體熱插拔設計,讓玩家可以進一步延續鍵盤的使用壽命。小編也在近期終於收到Pro X鍵盤本身,另外羅技也提供茶軸的軸體包供玩家參考。 現階段許多電競鍵盤為了節省玩家的桌面空間,多數都走TKL配置,像是取消右側數字鍵區達成80%體積、又或者是取消文書功能鍵區後變成60%體積,Pro X電競鍵盤採用的是前者。在外觀上走的是霧面黑的低調配色,頂端一橫條左側有Logitech G商標(發藍光)、另一端則是鍵盤RGB背光鍵和遊戲模式啟動鍵,開啟後將取消部分按鍵功能,確保玩家不跳窗。 這次收到的是採用羅技的GX青軸軸體,按鍵本身的鍵程不錯,觸發距離2mm、觸發力度50g、總鍵程則是在3.7mm,整體來說敲擊體驗很舒服,青軸的清脆聲響依舊是其一大特色。 Pro X電競鍵盤最大特色自然是在於它支援玩家自行熱插拔軸體,預設採用的自然是玩家熟知的Cherry MX軸體,但是,是由羅技另外改良推出的羅技GX軸,包含青軸強調有敲擊感、紅軸強調線性體驗、茶軸則是觸感絕佳。不過,玩家也是可以另外自行購買相同的軸體更換,或者也可以選用其他軸體,玩家將可以藉此延續鍵盤的產品壽命。 在此之前,幾乎很少鍵盤採用熱插拔軸體的設計,多數都只讓玩家更換鍵帽而以,這次Logitech Pro X算是打出一個新世界,因為可說是主流廠商開始推出類似功能的鍵盤,或許也會在未來成為一股新興潮流也說不定。有些玩家或許會覺得,買來的軸體不也是另外一筆開銷,但相對來說,以現在高階電競鍵盤動輒3,000元左右的價格,一旦單純只是軸體出了問題的話,自行更換還是比額外新購一款鍵盤的價格還要來得划算些。Pro X鍵盤熱插拔的設計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或喜歡,但也不缺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9fOAWQvOs 附上羅技官方宣傳片。 廠商名稱:Logitech - 羅技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12-300 廠商官網: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Cooler Master MM711電競滑鼠實測開箱,60g極致輕量、擺脫重量束縛!
「一個好用的滑鼠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色?」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說是見仁見智,有些人喜歡好看的外型、有些人喜歡超多的巨集按鍵、有些人喜歡炫炮的RGB燈效,不過或許大家都忘了還有重量這個關鍵因素,滑鼠的重量會很大程度的影響玩家握鼠的操作手感和體驗,小編藉由手上的Cooler Master MM711電競滑鼠來和大家聊聊吧! 在各種輸入工具中,滑鼠是除了觸控以外,最能讓玩家和電腦之間成為打情罵俏最直覺工具了。身為無時無刻幾乎都在移動的它,雖然普遍來說其重量都算輕盈,平均都在100g上下,但要是滑鼠的重量能夠更輕,相對也就越省力,以減輕玩家們長久使用時的負擔! Cooler Master早前就有推出過MM711滑鼠的上一代MM710,當時也因為超級輕巧的重量廣為人知,56g的重量幾乎可以說是開啟玩家們追求輕量化體積的代表,不過目前因為缺貨的關係導致小編這次沒辦法借到,然而手上拿到MM711,在外觀上和前一代沒有差別,僅加入RGB燈效設計,重量的部分從56g提高到60g,仍是目前市面上數一數二輕的電競滑鼠。 小編自己實際使用了幾天,MM711滑鼠在尺寸上因為先天走體積小、重量輕的設計,所以比較適合手掌偏小或大小適中的玩家,手感部分良好,尾部些微的隆起讓整體的抓握手感舒適,長時間使用的話不至於感到手腕痠痛。外殼採用ABS塑膠材質,雖然用久了以後左右兩側抓握會有些微滑膩感,但整體來說不至於抓不住。另外,由於搭配了Ultraweave編織網線材的緣故,使得即便是有線滑鼠的設計,但實際遊玩遊戲或一般日常使用下,都不至於因為線材的干擾導致移動困難或卡手,在重量配置和使用體驗上都做得滿完整的。 硬體規格方面,雖然MM711的體積小,外觀上看似是走中階入門等級滑鼠,但實際上,它卻擁有著高階的硬體規格,搭載PixArt PMW 3389光學感測器,使得它的DPI設定在7段的設計下,可以達到最高16000 DPI,再加上400 IPS的追蹤速度、1000Hz的回報速率和50G的加速度,無疑是一款頂級的高階電競滑鼠特質。另外它還搭載32 bit ARM Cortex M0+處理器和內建512 KB記憶體,可預先藉由Cooler Master的MasterPlus+軟體編寫設定檔,並且快速切換。 最後也來實際測試一下MM711的實際表現吧!我們將藉由400 DPI和1600 DPI這兩個玩家常用的高低數值作為代表,查看MM711在高速表現下是否能完整呈現高效速度。 以往大家對於小滑鼠、輕量的電競滑鼠概念可能停留在「那一定閹割了許多規格」的刻板印象。透過這次的Cooler Master MM711的實際測試來看,其實已經打破上述的印象了。身軀輕盈也能具備高階電競滑鼠才有的規格,可說是MM711的優勢。而撇開這點來看,再看到外觀的話,蜂巢式的外型在視覺衝擊的強度上不必多提,再搭配RGB的情況下絕對搶眼。此外,它也兼顧了穩定滑鼠耐用的設計,算是一舉兩得的設計條件,當然這可能不是每個玩家都喜歡的設計,但至少還是有其價值存在。 雖然這次比較可惜的是沒辦法取得MM710來為大家測試,不過相信身為下一代的MM711、僅差距4g的重量下,相對的參考性還是存在的,如果想找輕量滑鼠、但又苦於上一代缺貨的話,也不妨可以考慮看看MM711。 廠商名稱:酷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225-3517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1,790元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同樣是華碩信仰,您有更高C/P值得選擇 feat. 打造TUF Gaming GT301夢幻電競主機
「TUF GAMING」是華碩開放式產品線的產品系列之一,主要特色是以軍規等級打造,以營造出硬派玩家、軍隊風格的產品形象,同時也在所有產品中都強調其堅固耐用的特性,以便因應不同狂熱玩家的需求。 該品牌演進至今日,他們也推出許多電腦周邊零組件,且所有產品也都強調具有多種防護認證,已成為華碩入門至中高階等級的產品,同樣有著軍規和堅固的特性存在,且同樣具備電競風格,那麼同樣是電競風格的產品ROG與TUF Gaming該怎麼區分、選擇呢? 同樣是電競玩家,難道選擇TUF GAMING就顯得信仰不夠嗎?倒也不然。畢竟TUF GAMING也是針對玩家族群所打造的品牌,提供玩家更多樣化的選擇。以TUF GAMING日前出了一款全新的中塔大小機殼GT301為例,它在外觀、內裝和整體的設計理念上,都打破許多玩家對於TUF GAMING這個產品線的形象,以及其對玩家來說「偏入門」的定位。 在介紹機殼以前,先來聊聊TUF GAMING吧!前文已經有提到,TUF GAMING是華碩另一條電競產品線系列,隨著時間推進,TUF GAMING也推出各式各樣的電競周邊,讓消費者有更多樣化的選擇。 為讓玩家們組裝出滿滿電競風格的電腦主機,華碩和各知名PC電腦零組件廠商合組了一個「TUF電競聯盟」(TUF Gaming Alliance),這些廠商包含像是Antec、Apacer、Ballistix、Cooler Master、Corsair、Deepcool、Enermax、G.Skill、GeiL、ID-COOLING、InWin、Scythe、SilverStone、T-FORCE和XPG等等,當中不乏許多玩家熟知的國內外廠商,而TUF電競聯盟便是由他們一起合作推出的品牌系列,而這部分包含的產品從機殼、電供到散熱器、甚至記憶體等等,TUF電競聯盟推出的產品代表全面的相容性和渾然一體的風格。 只是以目前在市場上來看,TUF電競聯盟推出的產品數目正在逐漸減少,因為華碩開始將TUF GAMING這個產品系列形象獨立出來,以及加上他們自己除了強項主機板以外,也陸續在推出多種隸屬於TUF GAMING自己的電腦零件系列產品,也使得TUF GAMING的整個產品生態圈開始慢慢建立中。 在華碩的官網中目前還能看到關於TUF GAMING Alliance的相關頁面說明,不過其實整個產品線的重點在近年來已經逐漸開始捨棄後方的「Alliance」了,雖然說目前TUF GAMING自己的新品還是會強調有「TUF電競聯盟」的合作關係,不過單純以該品牌推出產品已經逐漸少見,連同TUF GAMING的產品商標也取消了原先的設計,改成全新的形象出擊:硬派電競、軍隊形象巔峰。 TUF GAMING的產品維持一貫的軍規設計風格,在其多數的產品形象中,不會看到太多高調的設計元素,尤其早期他們的產品更著重在迷彩設計風。同時,在產品內部的整個設計理念,擁有良好的耐用度一直是它們強調的重點,也因此他們的產品都通過了多項耐用測試。 舉例來說,台灣位處於亞熱帶,整年平均氣候屬於有些潮濕的特性,尤其在北部地區更是明顯,電腦系統雖然外觀上有著機殼的保護,但天氣潮濕時,一旦防潮沒有做好的話,濕氣太重也有可能為系統帶來短路的問題,但這點TUF GAMING擁有防潮認證;另一個例子來看,台灣由於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帶上,根據中央氣象局的統計,全年平均大大小小的地震加起來約有18,500次、其中有感地震超過1,000次,若系統主機沒做好防撞設計,抑或是內部的零組件沒有防撞認證的話,難保意外不會發生。就這些關鍵來看,其實TUF GAMING更能夠滿足台灣地形和氣候的挑戰。 然而,前文也有提到的一點是,玩家現階段要購買華碩電競產品的話,普遍來說還是會選擇先看ROG的產品,但有趣的是,其實在很多方面TUF GAMING的產品會比ROG還要提供更強的競爭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點自然就是現實的價格了。 說到底,其實玩家在手頭上有限預算的情況下,自然還是希望能夠買到一方面符合需求、又能兼顧荷包君心情的產品,TUF GAMING產品目前在市場上來說,同樣硬體規格的產品就會比ROG還要便宜個幾千、幾百塊,但這裡有個重點,它們可以說是硬體規格幾乎相同的產品阿!所以基本上玩家不管買ROG還是TUF GAMING都會有相同的結果,所以很多時候,TUF GAMING的產品形象更趨近於物美價廉,所以如果玩家們沒有一定非要ROG建構品牌信仰的話,TUF GAMING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經過華碩的產品線定調後,TUF GAMING目前已經不只擁有主機板,其他包含機殼、鍵盤、滑鼠、耳機、甚至筆電、主機等等,全都可以看到TUF GAMING的蹤跡,在產品布局的完整度上,其實幾乎要和ROG相同了,而且其實可以看到近期的新品在部分設計質感甚至硬體規格上,也都要和ROG不相上下,對於喜歡這系列的玩家來說,原廠這樣的用心可說是誠意十足。 以這次新推出的GT301機殼來說吧!外觀上它們這次就擺脫了以往認為「迷彩」等於「軍規」的設計風格,轉向更有視覺衝擊感的「繃帶系」和蜂巢狀前面板的組合,整體來說視覺感更強,再者,整個機殼的色系也調整成簡單的鐵灰單色設計,視覺上來說更有質感。不過在內部的部分,則是非常有誠意的提供完整的擴充和散熱系統預先建置,維持TUF GAMING物美價廉、高C/P值的形象。 接下來就直接來看看這次的TUF GAMING GT301機殼的內部設計,小編這次也特別找了許多TUF GAMING系列周邊產品,來打造一款超級硬派風格的電競桌機給玩家們瞧瞧! TUF Gaming GT301機殼因為其獨特的外觀,在最近的詢問度可以說是相當高,也讓TUF系列的討論度變得火熱起來,但其實TUF Gaming GT301在設計與打造上外觀只是其中一環而已,做為軍事魂的精悍與豪邁也是這款機殼的一大賣點。 為了能夠符合更多玩家的桌面需求,機殼的深度僅有426mm,與一般的文書機的尺寸相仿,並且知道桌面空間不足在影音周邊難以放置的痛苦,還特別提供了可拆卸式的耳機掛架,能夠讓玩家能夠將耳機掛在機殼旁,如此一來就不會占用桌面空間了,相當貼心與聰明的設計。上方面板的部分六角形的電源線非常的特別,並準備了2個USB 3.2 Gen 1 (USB 3.0)插孔、一個耳麥孔、燈光控制鍵與重設鈕。 而在散熱方面,TUF Gaming GT301並沒有因為自己採用較小深度的設計而省略散熱,在這方面華碩不僅注重,而且還出手相當闊綽,正面直接安裝好了3顆120mm的ARGB風扇,後方也裝設好了一顆120mm風扇,機殼風扇直接裝好裝滿,一般玩家不用再多花一毛錢買風扇,同時機殼的上方與底部也都設計熱孔,前方、上方與底部也都安置好了防塵濾網。至於對硬體性能要求特別高,需要加大散熱力道的高階玩家,可以在上方額外擴充2顆120mm風扇或是120mm水冷排,亦可將前方的三顆風扇卸下換成最高360mm的水冷排,以其價位和體積大小,在散熱方面可以說是做得相當充分。 即便因為空間的關係,機殼內最大只能塞下ATX尺寸的主機板,可是硬碟空間的擴充上卻能夠一口氣塞下4個2.5吋和2個3.5吋硬碟,所以遊戲可以盡量的載、影片可以盡情的錄,不需要在容量上有後顧之憂。 介紹完了機殼就是要把它給「五臟六腑」通通裝進去啦!由於TUF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各項零組件方面都相當齊全,除了主機板和顯示卡等周邊,就連螢幕都TUF陣營的,而且還都在不斷地更新擴張中。 目前TUF Gaming系列主打中階與CP值,所以作為電腦骨架的主機板小編選用的是TUF GAMING X570 PLUS(Wi-Fi),並搭配AMD的Ryzen 5 3600X處理器,以中高階電腦來說是個可以兼具效能與價格的選擇。 TUF GAMING X570 PLUS(Wi-Fi)在外觀設計上也是滿滿的軍事風格,黑黃配色和迷彩的細部點綴真的相當的搶眼,在規格上提供了4條DDR4插槽、2組PCI-E 4.0插槽、2個M.2 NVMe插槽與8個SATA接口,要應付絕大多數玩家是足夠的。 後方I/O接口方面,主機板設有4個USB 3.2 Gen 1 Type A、2個USB 3.2 Gen 2、一個USB 3.2 Gen 2 Type C、PS/2鍵盤滑鼠接口、一個Display Port、一個HDMI、一個RJ45網路孔、一個光纖S/PDIF輸出孔、5個音訊輸出插孔和Wi-Fi天線接孔,規格和數量上都相當全面充足。 在細部用料的部分,主機板以6層PCB板打造並使用了14相供電設計,同時為了確保電流的穩定,主機板在電感的部分通過了軍規認證搭配強化耐用度的電容和Digi+ VRM電壓調節模組,讓整個主機板有著高度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作為電競導向的主機板,除了不可少的主機板燈效之外,音效的部分也是華碩的也絲毫沒有馬虎,不僅使用了REALTEK S1200A CODEC音效晶片,還為了給予更純淨的音效體驗特製了TUF GAMING AUDIO COVER來屏蔽干擾信號,再配上日製音訊電容與DTS CUSTOM音效技術,給予耳朵優質的音效體驗。 以AMD Ryzen 5 3600X的發熱程度其實是不需要上一體式水冷的,不過既然機會難得,小編還是決定給CPU搭配與Cooler Master合作的一體式水冷,給對於可能有超高性能需求的高階玩家一個參考。 在不拆下前風扇的情況下,GT301能支援水冷排尺寸正是120mm,使得這款水冷排GT301機殼根本就是天作之合。外觀上一樣也是採用TUF Gaming的黑黃配色佐以灰白色迷彩圖樣做點綴,不過因為是TUF Gaming與Cooler Master的聯名款,因此在LOGO的部分就是使用「TUF Gaming Alliance」而非單純的TUF Gaming。 整個水冷散熱器在安裝沒有太大的難度,唯一要比較注意的是RGB燈光在連接上比較特殊,與一般接上主機就能發光的方式不同,玩家必須透過隨附的RGB控制器同時連接主機板和電源供應器才能讓它閃閃發亮,算是比較特別地方,這也算是凸顯組裝要看說明書的重要性(笑) 與TUF Gaming Alliance結盟的記憶體選擇相當的多,從不會發光到閃到讓人睜不開眼的都有,而小編在這邊選擇的是美光的,原因在於它的黃黑配色與水冷風扇、主機板的配色相呼應,組裝起來更有一體感,而且小編手上的剛好是8GB*4套裝版,可以直接將主機板上的記憶體插槽全部插滿,整個信仰爽度更上一層樓。 最後顯示卡的部分則是使用TUF GTX1660 O6G GAMING,以中階顯示卡來說具備6GB GDDR5顯示記憶體的GTX 1660是相當熱門的款式,在眾多顯示卡的品牌中,TUF Gaming秉持的堅固耐用的思維讓顯示卡具備了「IP5X」的防塵能力,並且通過144小時驗證計畫,讓顯示卡可以真真正正的長時間運作,無懼環境和歲月的摧殘。 外觀的部分,顯示卡的正片採用了灰色迷彩的風格,並搭配了別具特色的半透明雙風扇,呼應了華碩今年在許多周邊外觀設計上的思維,側面的部分則一樣是使用了黑配黃的TUF配色。 顯示卡I/O的部分因為是中階顯示卡的關係,僅提供一個DVI、HDMI 2.0b和Display Port 1.4。 在小編組裝完所有了零件之後,第一個感受就是從來沒見過這麼帥氣的機殼內裝,整個內部皆是黃黑色的迷彩軍是風格,配上TUF的翅膀LOGO,不用任何RGB燈光點綴,強而有力的一體性在視覺上帶來相當強的衝擊。 不過要在開機之前,還得先把鍵盤滑鼠等周邊裝置連接起來,畢竟空有主機可是什麼也玩不了啊!而在TUF的滑鼠等周邊商品也是相當的豐富的,鍵盤的部分小編選擇了TUF Gaming K7光軸鍵盤,鐵灰色的金屬質感配上柔軟舒適的置腕托,是整個TUF周邊中小編最喜歡的產品。滑鼠和與其搭配的滑鼠墊則是TUF Gaming M3與TUF Gaming P3,一樣使用灰色的粗曠設計,與鍵盤擺在一起真的相當匹配。 有了鍵盤和滑鼠周邊可以準備打怪練功了,不過做在電腦桌前感覺好像還少了什麼?親愛的,因為沒有螢幕啊!TUF Gaming在這部分也是有它的勢力的,而且就在前不久還上市了一款只要萬元出頭就能入手的280Hz的電競螢幕,CP值超高當然要立刻入手的一個。進入遊戲之後還是少了什麼?一定是因為缺乏音效玩起來太乾,音效方面小編選擇了TUF Gaming H3,絲滑的畫片與震撼的音效,視覺和聽覺都是無上的滿足,玩累了還可以將耳機隨手往GT301機殼一掛,TUF Gaming不僅CP值高,還很貼心呢! 現在一整套的TUF信仰桌面已經完成了,就讓小編趕緊開機帶大家看看整體的效果吧!主機開機之後,TUF Gaming GT301機殼的三顆ARGB隨即閃耀起來,正面蜂巢狀的開孔減少了燈光亮度,看起來像是遊戲中的武器寶箱,充滿了未知的神祕感,玩家在燈光調整方面光是透過機殼上的燈光控制鍵就足以玩家看得眼花撩亂。 當然既然從機殼、主機板再到滑鼠與鍵盤,只要能發光都來自華碩之手,AURA SYNC燈光同步功能是絕對必要的,玩家可以透過程式自訂機殼、主機板、一體式水冷、鍵盤和滑鼠的燈光,豐富的燈光調節功能保證能夠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硬派風格,最後就讓大家一起來看看入伍TUF Gaming後的電腦桌面是長什麼樣子吧! TUF Gaming GT301機殼剛毅的外觀讓許多已經厭倦Cyperpunk風格的玩家眼睛為之一亮,讓眾多玩家了發現原來機殼設計還有這樣的玩法,就如同遊戲一樣不是只有中古奇幻,還有很多車、槍、球啊(被打)!當然要撐起這樣的外觀,更多玩家擔心的是搭配起來會不會很麻煩,於是小編透過親自組裝了一整套TUF Gaming信仰證明在零件的挑選上不僅不困難,組裝起來效果能夠具備強烈整體感,更重要的是價格和品質都相當實惠。 而這正是TUF Gaming的一大魅力,相信對於許多玩家來說,組裝電腦的時候都希望能夠領到ROG共和國的簽證,但是對於財力的嚴格審核標準使許多玩家只能遠觀而不能褻玩,但其實隔壁的TUF Gaming聯盟資格門檻不僅低的很多,福利待遇也相當優渥,裝備外觀兼具獨特性與耐用性,想要展示身分的燈光效果也是一樣不缺,還能夠認識許多不多不同廠牌的盟友,購買裝備能有著來自各方匠人的加護,這樣的聯盟若是心動,就趕快手刀加入吧! 就在截稿前,小編收到了來到華碩的好消息,TUF Gaming的許多周邊都推出了特價了活動,包含了小編最愛不釋手的TUF Gaming K7鍵盤都有不小的折扣,想要加入TUF聯盟,不妨就趁現在!(活動只到3月31號,要搶要快!) (原價3,490元 特價2,990元) (原價3,490元 特價2,690元) (原價2,990元 特價2490元)
-
濃縮再濃縮、61g輕巧超值電競鼠,RAZER VIPER MINI開箱評測
電競滑鼠近期除了陸續有許多廠商開始走入無線鼠的行列外,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就是「輕量化」,在重量上的級距部分,常見的又以追求60g左右的版本為主、更重的則最多以不超過100g為佳,而滑鼠重量減輕的優點體現在玩家的操作上可以更省力,這也是部分廠商有推出較迷你尺寸版本滑鼠的原因之一。 玩家十分熟悉的電腦周邊廠商RAZER,在前陣子推出的VIPER電競鼠相當受到歡迎,其主打的就是輕量級的手感,重量僅69g的輕量化設計下,對偏好極致輕量手感的玩家來說,幾乎是讓人用過就回不去了;後續RAZER又再推出無線版的VIPER ULTIMATE也同樣是走輕量化設計概念,雖說重量因具備無線接收器的關係而些微的提高到74g,但基本上除非是非常敏感的玩家,否則僅僅5g的重量差距應該也很難讓人察覺。 如果以為RAZER就此對VIPER系列就停止研發的話,那最近推出的更輕量化的VIPER MINI恐怕會更令人驚艷,不只重量繼續下壓至61g、尺寸上也比VIPER標準版縮小10%左右(所以整體就是VIPER的90%大小),雖然在其他硬體規格的極限部分稍稍下修了些,但就一般日常使用來說,其實這樣的硬體規格已經非常足夠。 這次小編算是提早入手了這款VIPER MINI,已經使用VIPER MINI超過1個禮拜的體驗,也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段時間的使用心得報告囉~ 從外觀設計和材質上來說,VIPER MINI和前兩款VIPER系列滑鼠有明顯的大小差異,VIPER MINI的「三圍」尺寸長寬高落在118.3 x 53.5 x 38.3 (mm)、而另外兩款的VIPER滑鼠則都是126.8 x 57.6 x 37.8 (mm),比較起來的話,可以發現VIPER MINI順應名稱「迷你」的設計理念,在手感大小上更適合手掌抓握或爪握,比較推薦手掌較小或中等手掌大小的玩家使用,以小編自己來說的話,我的手算是男生平均大小,抓握上非常輕鬆。 硬體規格方面,RAZER VIPER MINI相比兩位老大哥,有些硬體規格往下降了些,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因為採用了不同的光學感測器PAW3359,而非像VIPER ULTIMATE採用的PAW3399,最高DPI對比之下也下降至8500,不過這對於一般玩家若是以主流FHD解析度來說的話,也絕對是已經綽綽有餘了。 另外,提供300 IPS和35G加速度,雖然不像頂級的高階電競鼠有500以上的IPS和50G左右的加速度,但即便小編拿來玩《Apex英雄》或是最近很紅的《決勝時刻:現代戰爭》大逃殺遊戲模式,在400 DPI下,快速轉動畫面仍有不錯的反應速度,使用上來說還滿順手的。 實際來測試一下VIPER MINI在高低DPI設定下的反應速率穩定度和反應時間吧! 整體來說,VIPER MINI雖然在內部的硬體規格部分,數字上來說比老大哥們看起來低了很多,但實際的使用手感上,其實並不影響操作體驗,快速的反應速度依舊是維持一貫水準,玩家即便在玩快節奏的射擊遊戲應該也能應付得宜。其次,在滑鼠整個手感方面,小編很喜歡VIPER MINI輕盈的重量和體積,這點在實際玩遊戲的過程中可以明顯感受得到比起動輒近百公克的滑鼠,操作更加快速省力,雖然VIPER MINI是有線設計,但因其採用廣受好評的RAZER SPEEDFLEX纜線,在移動的過程中阻力並不明顯,所以不至於影響到操作,這點也滿加分。 最後要推薦VIPER MINI給玩家的一大誘因就是價格,RAZER官網價格僅1,390台幣,對於一個入門級的電競鼠來說,這是一個滿優惠的價格,基本硬體規格已達普遍玩家標準,加上又有RAZER軟體支援輔助,可以說是一個滿超值的優秀選擇,滿推薦電競入門玩家做選擇。 廠商名稱:Razer 雷蛇 廠商電話:(02)2341-1038 廠商官網: https://www2.razer.com/tw-zh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PLEXTOR M9PY Plus 1TB/M9PG Plus 1TB/M9PGN 1TB實測開箱,M9P Plus家族上市賦予電競玩家絕佳存取效能!
建興儲存科技(Solid State Storage Technology Corporation)所推出的SSD產品線中,主要分成主打企業端的SSD,以及主打消費端的Plextor品牌SSD。以後者來說,Plextor具有各款SSD的產品,在高階機種方面,Plextor有多種能拿來組裝電競電腦(Gaming PC)的高速SSD,甚至配備電競RGB燈效,讓玩家們能展現出個人特色,並讓電腦的存取效能爆發。 繼先前的M9Pe家族之後,這次Plextor推出其後續升級款:M9P Plus家族,有(1) 「PCIe卡型式」的M9PY Plus、(2) M.2 2280型式「有散熱片」的M9PG Plus和(3) M.2 2280型式「無散熱片」的M9PGN Plus共三款。容量則有256GB、512GB與1TB,讓玩家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做選擇。 Plextor的M9P Plus家族的三款SSD,皆是以M.2 SSD為主體,採用Marvell 88SS1092控制器,可支援NVMe 1.3協定以及PCIe 3.0 x4規範,搭載Toshiba (Kioxia)最新BiCS4的3D NAND (96層)顆粒,不僅容量更高,效能也更快。從官方的數據來看,這次M9P Plus的循序讀寫分別可高達3400MB/s與2200MB/s,因此在處理大型檔案時,皆能快速讀寫完成,以滿足電競玩家與創作者在高速存取效能上的需求。 (1) M9PY Plus: PCIe版本,有RGB燈效,重量200g (2) M9PG Plus: M.2 2280版本,有散熱片(可拆卸),重量30.8g (3) M9PGN Plus: M.2 2280版本,無散熱片,重量10g ▼表 Plextor M9P Plus家族SSD外型比較 M9P Plus家族採用最新NVMe 1.3超高速傳輸介面標準,透過高頻寬、低延遲的PCIe Gen. 3 x4傳輸通道,在不同的容量下,皆有絕佳的效能提升效果。其內建512MB/1GB DRAM快取,在搭配獨家PlexNitro快取加速韌體技術,讓其循序讀取效能達到3,400MB/s,循序寫入效能則達到1700~2,200 MB/s。至於隨機讀寫也能達到 300K~340K / 300K~320K IOPS的超高水準表現! 從上述M9P Plus家族的讀寫效能來看,其比上一代M9Pe家族還快:256GB容量快了60%以上,而512GB/1TB容量則快了5%以上。因此在應付電腦上的各式多工任務、電競娛樂,或是影音處理的大容量存取負載時,皆能游刃有餘,以幫助使用者提早進入遊戲或完成工作。 ▼表 Plextor M9P Plus家族SSD效能與規格表 至於在先進功能方面,這次的M9P Plus家族配備了智慧溫度感應與調控功能,能降低電源功耗,同時維持系統運作的穩定性,這次M9P Plus經由內部韌體的優化之後,能比上一代M9Pe的溫度降低約5ºC,因此,在大量資料存取時,能維持較高效能。此外,這次也導入了最新線性循環糾錯技術(LDPC),以提升資料讀寫的可靠性。Plextor SSD皆通過最先進SSD測試設備的嚴格檢驗,絕不容許任何錯誤或故障情形產生(Zero Error)。且以多項「Plextor耐力測試機制」,來模擬真實的讀寫及使用狀況,因此能確保絕對擁有150萬小時MTBF (平均故障時間),讓使用者安心使用、放心存取。 接下來,就讓我們趕快來開箱囉!Plextor M9P Plus跟上一代M9Pe家族一樣,提供了三種型號,也就是前述的: PCIe規格的M9PY+、M.2含散熱片的M9PG+,以及M.2不含散熱片的M9PGN+。 以下就分別來針對這三種產品進行開箱吧! Plextor M9PY Plus採用HHHL Add-in Card規格設計,可安裝在PCIe Gen. 3 x4的插槽上來使用。產品正面的超大黑色散熱片採用動感流線型的鋁擠工藝,提供超群卓越的流體散熱效果,能讓熱量快速散出,以維持SSD全速運轉,再搭配散熱片右方紅底白字的Plextor Logo,來強化品牌信仰。當然上方也具備Plextor Logo與RGB讀寫指示燈,在開機時,會顯示紅色燈效,待機時則會以不同顏色切換來賦予多采多姿的燈效起舞。至於在讀寫時,則是多色同時顯示的彩虹絢麗色彩,非常令人心曠神怡!讓人不自覺地想盯著SSD的燈效一直看、一直看! M9PY+的體積為176.33 x 121.04 x 22.39 mm,重量為200g,產品內隨附半高型擋板,讓玩家可以將全高型擋板換下來,以安裝在迷你電腦上使用。其擋板也具備通風孔設計,能將內部的熱量排出!讓SSD的效能得以全速發揮! Plextor M9PG Plus採用M.2 2280規格設計,可安裝在一般主機板、高階NAS、電競主機,甚至電競筆電裡面的M.2插槽,以發揮出超高存取效能。產品正面同樣配置了黑色流線型鋁擠散熱片,搭配下方的鋁片以扣具僅僅扣住,以提供絕佳的散熱效果,讓堆積在SSD表面的熱量能夠快速平均分散在散熱片上,搭配系統風扇將熱量排出,以維持SSD全速運轉。 M9PG+是針對一般開放式的M.2插槽所設計,搭配散熱片後的體積為80.0 x 22.86 x 9.2 mm,重量為30.8g。由於當今不少電競主機板在M.2插槽上已紛紛加上造型散熱片,因此玩家在使用時,可以先將此SSD上面的散熱片拆下來,以方便安裝在這類主機板上來使用 (或選購後述的M9PGN+)。 Plextor M9PGN Plus同樣採用M.2 2280規格設計,可用來安裝在輕薄電競筆電裡,或是高階電競主機板上具有造型散熱片的M.2插槽上,讓SSD表面上的熱量透過主機板的造型散熱片來平均分散在散熱片上,搭配系統風扇將熱量排出,以維持SSD全速運轉,讓玩家能夠體驗高速的資料存取 M9PGN+的體積為80.0 x 22.0 x 2.3 mm,重量為10g,採用PCIe Gen. 3 x4規格,符合NVMe 1.3標準,可用來安裝Windows 8.1/10/Linux等作業系統。若玩家需要安裝在迷你電腦、NAS上,也是可行的。 前面說過,M9P Plus三劍客皆有各自不同的使用情境。M9PY Plus是針對有多餘的PCIe x4插槽、且不想動用到已插滿或是沒有M.2插槽的玩家所設計,抑或是想要擁有RGB燈效的玩家所打造。不管是插在Intel的PCIe Gen. 3 x4插槽,或是AMD最新7nm平台的PCIe Gen. 4 x4插槽,都能發揮出高效能的存取表現。 至於M9PG Plus和M9PGN Plus同樣都是M.2 2280介面設計,差別只在於前者有散熱片、後者沒有,因此前者適用於一般開放式的M.2插槽,後者適用於多款電競主機板上含造型散熱片的M.2插槽。總之,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 接下來看看M9P Plus家族的拆解吧! 為發掘出Plextor M9P Plus三劍客的效能,我們這次選擇AMD的7nm平台,其具備PCIe Gen. 4 x4的頻寬,以測試出這些SSD的效能表現。 處理器:AMD Ryzen 9 3900X (12C24T) @ 3.8~4.6GHz 主機板:ASUS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X570)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 16GB (8GB×2)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60 SUPER 6GB GDDR6 驅動程式: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v442.19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 Ubuntu 19.10 (x64) SSD:(主角) (1) Plextor M9PY Plus 1TB (PCIe 3.0 x4) (2) Plextor M9PG Plus 1TB (M.2 2280) (3) Plextor M9PGN Plus 1TB (M.2 2280) 整體而言,這次Plextor的M9P Plus家族,雖然採用的Marvell 88SS1092 (Eldora Plus)控制晶片跟上一代M9Pe家族所使用的88SS1093 (Eldora)晶片相差不多,但其透過搭載最新BiCS 4 96層3D TLC Flash與韌體調校之下,賦予更快速的效能、更佳的可靠度,讓效能提升看得到。其PCIe擴充卡版本還搭配更絢麗的電競RGB燈效(M9PY Plus),令人目不轉睛的想看下去。在實際使用中,為滿足不同主機板設計,M.2規格的版本也提供有散熱片(M9PG Plus)和無散熱片(M9PGN Plus)的版本,共提供了3種不同的型號,以滿足玩家們不同使用情境需求。 至於容量方面,M9P Plus家族提供256GB/512GB/1TB等選擇,以滿足玩家們安裝更多遊戲的需求,在保固方面則提供5年,讓玩家買回去安心使用。整體來說,Plextor M9P Plus家族可說是針對電競玩家所量身打造的高階電競SSD,其強勁的效能表現,值得玩家們考慮選購。 廠商名稱:建興儲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客服專線:03-612-5203 建議售價:電洽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華碩TUF Gaming VG279QM實測開箱,用1萬預算買到高C/P電競螢幕!
故事是這樣的,約莫是在前年吧,小編領了年終以後終於鼓起勇氣組了人生第一台電腦主機,這過程中包含自己看產品評論、配菜單等等,阿不過還是請店家幫忙組裝啦XD!(省時間~)重點是,當初如果在業界打滾的玩家想必也知道:正值零組件價格最高峰R!那時候小編是從零到有的狀態,所以除了一些電腦的周邊像是滑鼠鍵盤以外,其他都是直接跟店家下單,這部分包含下菜單時候的六大項目(處理器、記憶體、顯卡、主機板、SSD、Power),當然也還包刮機殼和風扇散熱,另外周邊的部分還有像是耳機、滑鼠和螢幕,這些東西總共花了7萬台幣!(暈) 現在回想起來,在經過兩年的開箱評測以後,自己覺得最#*%(&@的一個周邊項目應該就是電競螢幕了....品牌的部分這邊就不提了,也是玩家第一印象會直接想到的螢幕品牌,雖然說是FHD下有G-Sync(當時是真正的G-Sync,非相容)、螢幕更新率有到240Hz、加上1ms反應時間,不過問題它是TN面板,當時因為射擊遊戲瘋狂的關係,最在乎的不是顏色的表現,而是螢幕的反應速度。小編知道在當前已經有非常多螢幕都已經是在IPS面板、VA面板,也幾乎快能達到上述條件了...當初買這台螢幕的時候就花了1萬5左右,幾乎整台系統1/4的錢花在這台螢幕上...現在想起來真的QQ。哦對了!它的解析度還是只有FHD的呢ㄏㄏㄏ....(笑著笑著就哭了 看著現在市場上充斥著IPS面板240Hz、VA面板144Hz的螢幕,而且價格一樣都只有在1萬5左右(撇開高解析度選項),就會覺得「買不逢時啊!」雖然有句話叫做「早買早享受」啦!算是拿來安慰自己的理由了,現在如果你問小編:電競螢幕該怎麼挑?我會建議你先去看先前介紹過的專文,先考量一下自己買螢幕的目的、喜歡玩的遊戲類型,再去針對自己的預算下手。如果說今天你手頭預算比較緊一點,假設只有1萬元好了,你該怎麼挑電競螢幕?這時候的考量想必就會是以C/P值作為最大考量了。 如果說你有大把鈔票、大量閒錢可以隨便撒,那你可以參考小編先前開箱介紹過的其他高階電競螢幕(如),但如果說你今天預算不高,那我們在購買電競螢幕時就需挑選最適合當前自身系統規格、實際需求和小望未來的選項。 一項一項來,先說適合當前自身系統規格這點,小編自己的例子來看,當初是買Z390主機板搭Intel Core i7-8700K處理器和NVIDIA GeForce GTX 1080顯卡,在兩年前算是頂規,因此小編當初選擇那台240Hz、1080p、1ms、G-Sync規格電競螢幕是足夠讓顯卡發揮完整效能的。以常見的eSport射擊遊戲來說,要達到144 FPS以上可說是輕而易舉,即便在某些遊戲如《虹彩六號》稍微調整畫質後也是可以在多數環境下達到穩定240 FPS的表現,足夠頂著螢幕規格跑;當然某些像是《古墓奇兵 暗影》、《刺客教條 奧德賽》這樣的3A級RPG遊戲可能無法達到這麼高的數字,但整體來說也還是有不錯的效能表現。 但假如你本身在系統規格上已經把荷包揪的很緊在選擇了,像是顯卡可能只能到NVIDIA GTX 16系列或者甚至AMD RX500系列的話,這時候就沒有必要花大把鈔票攻高階螢幕,小編會建議如果本身系統硬體規格沒有到非常高的話,在電競螢幕的挑選方面,可以抓得更仔細。 面板部分考量到色彩呈現,無論是遊戲還是一般用途,現階段來說IPS面板都會是最全面的選擇,至於需不需要有其他更多的色域涵蓋率(如DCI-P3等等)就見仁見智,IPS面板本身色彩飽和上就有一定水準了;另外,如果是喜歡玩暗黑畫面遊戲或是RPG類型遊戲的話,VA面板高對比的效果也不錯。解析度方面來說,如果預算吃緊的話,小編建議直接選擇FHD 1920 x 1080即可,一來是因為系統規格低的話,也跑不動高畫質遊戲,即便硬是衝上高解析度,遊戲的流暢度也弱,與其當一個資優班裡的倒數第一、倒不如當放牛班裡的第一名對吧! 所以這邊快速簡單整理兩個概念選購方向,第一是螢幕的面板,以往在高速目的的追求下,需捨棄色彩而選擇TN面板的辛酸歷史已過去,在現階段來說已經可以選擇IPS面板了;解析度的部分則是優先選擇FHD版本,雖然未來如果硬體規格有升級的話,或許可以購買1440p或者甚至2160p升級,但即便如此,升級過後的硬體規格在IPS FHD螢幕下,會有更流暢且穩定的畫面表現,也是一大優勢。 螢幕更新率這部分在過去幾年有突飛猛進的表現,原先是先從60Hz跳升至120Hz,之後則是在一兩年間穩定在至少144Hz,這過程中雖然仍有不同的數值表現,但整體來說144Hz是一個水平;近期因為電競筆電的關係,使得螢幕更新率開始進一步向上攀升,現階段最高等級雖然已經有360Hz螢幕更新率的選擇,不過最終還是以穩定在240Hz為主。 這邊既然聊到螢幕更新率的話,就勢必要提到反應時間了,以目前市場規格來說,1ms反應時間可說是很常見了,在以往這樣的速度只有TN面板能達到,以前IPS面板僅能3ms的反應時間、VA面板甚至有4ms,但近期由於科技技術的進化,IPS面板已經能夠達到1ms的反應時間了,這也使得IPS面板的競爭力又再往上跳了一階。 小編會建議在考量螢幕更新率時,最基本的數值一定要在120Hz以上,現階段的市場價位來說,60Hz除非你真的名為「瓊稻穗宮源」(窮到睡公園....XD),否則的話,120Hz提供的畫面流暢度和60Hz絕對是天差地別,是新世界的開端,而畫面表現來說的話,則是144Hz會有更穩定流暢的輸出,當然,在預算價格範圍內,如果可以有更高的螢幕更新率選擇的話絕對會是不錯的未來展望考量。 先前小編就已經跟玩家們討論過,一台電競螢幕有沒有NVIDIA G-Sync或AMD FreeSync輔助真的會有天差地遠的流暢表現差異,即便是NVIDIA G-Sync相容模式的電競螢幕也會比無Sync螢幕的表現還要更好,也因此,有沒有Sync技術對遊戲體驗來說差異真的很大,玩家們可以參考先前的專文瞭解一下,小編會建議玩家,如果說能夠在預算內達到G-Sync技術、FreeSync技術同步,甚至說有G-Sync相容的話也ok! 以上就是玩家如果在預算吃緊時、選購電競螢幕要優先考量的規格,其他像是有沒有HDR、色域涵蓋表現、亮度尼特等等,就可以說是可遇不可求了,有最好,但真的沒有的話也不用覺得可惜就是了。有些電競螢幕甚至會給出提高陰影表現的功能、低欄光技術、或是不閃屏等特色,這些功能就是如果玩家不考慮品牌信仰的話,買的螢幕有這些功能會讓使用的體驗更好。 但是!說了這麼多,目前市場上真的有符合玩家經濟效益、兼顧玩家荷包,同時又不過度砍掉太多硬體規格的電競螢幕選項嗎? 其實還真有!隆重介紹近期才剛新推出的TUF Gaming VG279QM電競螢幕,它完美符合前文針對手頭緊玩家的所有期待,甚至部分規格更是超乎期待!其實這台電競螢幕雖然華碩才剛剛釋出不到一個一個月,但小編知道市場上的詢問度已經非常高,接下來就馬上來跟大家開箱介紹這款螢幕吧!只能說這台真的hen可以! 簡單快速說明一下TUF Gaming VG279QM的基本規格和特色,首先螢幕大小和解析度為27吋搭配1920 x 1080,採用IPS面板並且具備配備HDR高動態範圍技術與1000:1對比率,涵蓋99% sRGB專業色域,在色彩表現方面無論是玩遊戲還是一般日常用途都有不錯的水準,再者,亮度也達到400 cd/m2,並且符合嚴格的DisplayHDR 400認證規定,在對比表現上會更優秀。 不過相信對於許多玩家來說,TUF Gaming VG279QM最大的特色在於它具備最高280Hz的螢幕更新率,在一般遊戲情況下能夠大幅減少畫面撕裂和延遲的可能,同時因為華碩獨家的ASUS FastIPS技術,達到1 ms灰階至灰階(GTG)反應時間,速度反應非常快速。 然而然而,你可能會以為這樣的螢幕怎麼會放到這篇文章裡?各位觀眾!這台螢幕市場建議售價居然只要10,900元台幣!如果是搭配部分購物網站的話,甚至還可以下殺到萬元以下! VG279QM最大賣點280Hz螢幕更新率,前面有提到螢幕預設最高可達到240Hz螢幕更新率,但藉由OSD搖桿設定後,可將其超頻至280Hz,雖然這在一般網路軟體的畫面檢測時顯示的仍會是240Hz,不過如果玩家未來硬體升級的話,280Hz的彈性調整是可以直接頂上的! 至於不管是280Hz還是240Hz螢幕更新率對於一般日常使用到底帶來多少差異,這一點由於不管是影片還是照片都很難完整解釋,最直接的還是玩家直接到現場使用實機最明顯,不過為了方便玩家能夠基本的了解到240Hz以上螢幕更新率對比一般傳統60Hz螢幕之間到底有多大差異,小編也利用玩家們熟知的UFO網頁來做展示吧!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3JO0XZ3MAo ▲240Hz以上螢幕更新率對比60Hz螢幕之間的差異。 從影片中就可以發現,240Hz以上螢幕更新率在一瞬間能夠顯示更多的畫面幀數,因此玩家視覺上來說能夠看到更流暢的畫面,因此影片本身的雖然是僅有60 FPS,但片中左側螢幕顯示的UFO流動明顯更加順暢且完整,這在遊戲中便可帶來更連貫的畫面顯示,從而減少殘影問題。 如果說你真的預算很有限,TUF Gaming這次真的可以說是誠意十足,萬元就給你280Hz螢幕更新率搭配G-Sync相容同步技術,可以說是秒殺市場的優質選擇之一,C/P值有夠高!以往這樣的規格至少都是要兩萬元左右的,小編邊寫這篇文章邊望向躺在一旁的舊電競螢幕,那近兩萬的價格和正在角落哭泣的荷包....真正買不逢時! 在現階段這個電腦零組件紛紛開始喊漲的時代,華碩這次推出的TUF Gaming VG279QM真的可以說是PC玩家在一片荷包逐漸母湯的隱憂下,突然冒出的綠洲一樣,1920 x 1080絕對夠用、280Hz螢幕更新率即便未來升級電腦硬體規格也能繼續使用,即便是用來作為一般日常用的螢幕,其優秀的IPS面板和色域涵蓋範圍,也是能提供足夠的準確色彩,基本上是一款工作、遊戲兩用的優質電競螢幕。 ★題外話!這邊也順帶一提一下市場情報,小編寫稿的當下也注意到目前市場上可以找到9,000元的曲面電競螢幕,也就是ASUS TUF Gaming VG27VQ,他雖然在螢幕更新率方面僅最高達165Hz,但擁有1500R曲面螢幕設計,視覺上來說也是不錯的選擇,而且在曲面螢幕的市場中也算是「俗擱大碗」的選項。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www.asus.com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
「無線、模組、左右對稱」三個願望一次滿足,ASUS PUGIO II好手感玩爆遊戲超Easy
說到最難挑選的電競周邊時,手邊必備的「滑鼠」算的上是其中一個讓人左右為難的項目,包括外型、大小、人體工學等都是可以納入考慮的因素,如果剛好又是左撇子,挑選滑鼠的這條路上就變得更加辛苦,畢竟大多數的滑鼠都是以右手使用作為標準設計。 有鑑於此,華碩也推出了第二代PUGIO電競滑鼠,不僅維持了左右對稱的設計讓玩家可以左右開弓使用無虞外,並導入無線和模組化功能讓玩家能夠客製出專屬自己的專用滑鼠,剛好小編也入手了這一款,那就廢話不多說,快來開箱瞧個究竟吧! 除了在外包裝上維持ROG風格設計之外(黑又紅),一整個包裝當中包括了滑鼠本體以及充電線、說明書、信仰貼紙以及配件盒等等;從這款新出爐的PUGIO II本體上可以看到採用的是左右對稱的設計,全黑的外觀在未打開電源之前顯得相當低調,猛一看連廠商慣用的Logo都沒打印在上頭,事實上是藏匿半透明的蓋板之下(掀開就可以看到啦),算是內斂風格的設計,但是一旦開機了可就不一樣了,Logo燈效可是十分明顯,敗家之眼的RGB燈光可是會隨著後半部底座一起炫彩,的確是很迷人~ 維持PUGIO系列的左右對稱設計概念,搭配上模組化設計定位的PUGIO II,除了進化到的無線版本之外,也將原本的客製化側邊按鍵設設計保留下來,讓PUGIO II不只左右鍵的微動開關可以自由更換,連設計在左右兩側的側邊按鍵也透過磁吸式的方式輕易拆裝,另外,考量到許多玩家可能會一個不留神把無線接收器弄丟(粗心大意?),因此在滑鼠內部也保留了2.4Ghz接收器的收納空間。(更換微動或收納接收器都必須先打開滑鼠後半部的蓋板才能執行) 如果說PUGIO第一代是單純提供有線USB連接不夠隨時隨地自由自在的使用滑鼠,那PUGIO II採用的三模連線設計,就能夠讓玩家想無線、有線都能盡情使用不受限,無線模式提供了2.4GHz與Bluetooth藍牙,有線方式則是透過連接USB運行,搭配上PUGIO II在外型上比一代更圓滑的低調設計風格,提供玩家可以單手掌握暢遊遊戲間的自在感,不論低調的奢華或是RGB燈效電競風強烈,透過灰黑色半透明蓋板的獨特設計,貼合若隱若現的敗家之眼Logo,PUGIO II提供了提供了視覺與高使用感受的雙重魅力。 除了外觀上做了些調整之外,性能方面PUGIO II相較於上一代也有大幅提升,除了剛剛提到的三模設計可以讓玩家隨使用需求在有線、2.4GHz無線與藍牙之間做切換外,無線模式下的電池續航力也有驚人的數字,包括2.4GHz連線可長達69小時與藍牙低功耗模式更高達100小時的使用時間。(RGB燈效關閉下) PUGIO II具備了多達7顆的可編程按鍵,玩家只需點擊一次即可執行巨集等功能或複雜操作,並且擁有3個內建記憶體,能將慣用的DPI設定與燈光效果及其他設定皆儲存在內建記憶體之中,隨時隨地只要接上PUGIO II都能使用,玩家可以從辦公室打到咖啡廳、再一路戰鬥到家中,通通可以靠一隻滑鼠搞定。 此外,PUGIO II在DPI值的提供範圍也從上一代的7,200一口氣提升到16,000,IPS值也從150上升來到400、並可以承受40G的加速度,讓精準度與速度都能兼具,而玩家擔心的如果改成無線是否會有掉線或遲滯的問題,ASUS也透過了獨家開發的SmartHop技術,以每秒1000次的速度偵測環境無線干擾狀況,無縫避開無線滑鼠最怕遇到的信號干擾,並且與有線模式一樣享有相同的1000Hz的回報率,讓玩家能夠在整潔桌面上享受無延遲的殺敵快感。 小編實際使用下是發現反應算很靈敏,甩動感與連擊以及按鍵的使用手感上都算不錯,滑鼠本身的握感也很舒適,有別於一代的稍微有點稜角風格不太一樣,採更圓滑式設計的PUGIO II倒是更好體現了滑鼠與手掌的貼合性,尤其DPI大幅提升下,配上一張好一點的滑鼠墊,真的可以在遊戲中殺進殺出豪氣萬千。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一支好用的滑鼠,其中關鍵就在於微動開關的優劣,手感對了、不管玩什麼遊戲都會順手,雖說手感這方面較為主觀認定,但至少官方在這方面的用料上一點都不馬虎;為了滿足各式各樣玩家的需求,PUGIO II跟一代一樣的採用了模組化設計,從左右鍵微動開關到側邊按鍵都能夠讓玩家自由更換,而且更換方式也非常簡單,只需要一支螺絲起子就能搞定,而且PUGIO II更是在包裝中直接替玩家準備了替換配件盒,只能說官方真的貼心啊! 用料方面則是一點都不偷工減料,採用的是歐姆龍Omron的微動開關,並且具有5,000萬次的點擊壽命,搭配上包裝盒中內附的配件盒(另附微動開關、按鍵與鑷子),玩家盡量用、盡量操、盡情使用PUGIO II,官方已經幫大家做好備份準備囉! PUGIO II作為一款RGB電競滑鼠中的一員,高度客製化的功能自然是絕對不可以少的,玩家可以在ASUS官網下載ROG Armoury II對自己的滑鼠的進行客製化,介面相當的簡單易用,讓玩家能夠輕鬆地從燈光到自定義按鍵功能都隨心所欲的配置。其中的Aura RGB燈效則是除了幾種燈效模式:Static(靜態)、Breathing(脈動)、Reactive(觸發)、Wave(波浪)、Color cycle(色彩循環)、Comet(彗星)之外,還加入了Battery Mode(電量)模式的顯示,一旦滑鼠電量過低需要補血,玩家也可以透過燈效得知。 看過了小編對這款PUGIO II的開箱介紹之後,事實上小編剛也有提過這款滑鼠的實際使用感受,有別於一代的一些不足之處,二代的PUGIO顯得更貼合玩家的使用需求,無論是握感或是實際的性能表現上,都讓PUGIO II更適用於大多數的電競玩家,甚至是非電競玩家也能夠享受到具備多項特色的好處。 就設計的角度來看,PUGIO II很明顯地著重在「手感」上面,採行左右對稱的設計讓不論是左、右撇子都能夠輕鬆握持,承襲並擴大原本的模組化設計讓微動開關和側邊按鈕都能夠依自己的喜好做調整,提升DPI靈敏度而且讓玩家可以輕鬆透過滾輪就能調整(4段循環且會變色提示),更是改成了三模設計讓玩家有線/無線都能暢玩,獨家SmartHop技術讓玩家不用擔心掉線問題,ROG Armoury II軟體讓客製化超Easy,這些特色搭配上好手感,相信PUGIO II會是玩家電競週邊組件當中的超級好幫手。 缺滑鼠嗎?那趁著PUGIO II剛出爐,還不快入手一支來玩爆所有的遊戲!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www.asus.com
-
電競在手、信仰我有,輕鬆打造「XPG INVADER侵略者」搖滾電音潮流信仰主機
說到「電競產品」沒有五光十色的RGB燈光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電競產品了,不過要在這讓人眼花撩亂的燈光周邊中脫穎而出可不單單只要能發光就好,外型與功能更是不可或缺;台灣電競大廠「XPG」深知這方面的玩家需求,打造了一系列華麗的電競周邊來供玩家選用,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新推出的XPG INVADER侵略者電競機殼了,因為它居然懂得隨音樂起舞!如果能夠配合其他的零組件一起閃爍,想必在家就能夠搭建起演唱會的搖滾舞台吧? 俗話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剛巧手邊正好有上次開箱的XPG INVADER,所以小編決定來實驗看看,是否能夠利用XPG INVADER機殼打造出一台「電音電腦」,說不定就能在家擁有如同演唱會搖滾區般的視聽饗宴了。 XPG INVADER目前一共推出了黑色與白色兩款顏色,而不論黑白外觀在搭配上XPG紅色的LOGO後,點綴在低調典雅的視覺之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就算平時放在房間不開機的狀態也能夠很好的融入房間的環境中,不用擔心會像其他電競機殼所採用過於霸氣的設計而讓整個視覺感到很突兀。 上次小編已經介紹過XPG INVADER,所以這次的電音電腦概念,小編就以另一款黑色的版本為主,接下來的介紹就都是XPG INVADER黑色版囉!(喜歡白色款的朋友就請參考小編先前開箱) 身為一款為電競玩家而生的機殼,XPG INVADER在散熱和擴充性上可一點都不馬虎,黑色版其實跟之前的白色版是採一樣的設計,這邊小編也來複習一下其中的幾項特色;機殼的六個面中除了左側採側透的玻璃外,其餘的五個面皆設有散熱開孔,也就是連機殼的底部都能夠協助散熱。同時,為了方便清潔與維護,上方、右側和前方都使用了磁吸式濾網,其中最容易累積灰塵的正面更是連同前面板都採用了磁吸式的快拆設計,無須工具就能輕鬆拆卸,搭配已經為玩家預先裝在前方和後方的120mm靜音風扇,常保機殼內部清涼,遊戲玩起來自然就是流暢過癮了。 小編從開箱的拆卸中,其實更能夠發現到這款XPG INVADER在擴充性上的設計其實保留了極大的彈性空間供玩家使用,包括了前面板位置能夠擴充到3顆120mm或2顆140mm風扇、也能夠支援到360mm水冷排,側面和上方也可以放置2顆120mm風扇或240mm水冷排,對於需要高效能散熱表現的高階玩家來說,擴充性算是十分足夠。 機殼內的擴充空間一樣是足夠大,就算玩家想要組RAID也不用擔心會有硬碟沒位置放的問題(有些機殼會只提供1組2.5吋SSD槽位或甚至沒特別設計只能隨便掛著),除了機殼左側底部設計了兩顆硬碟架,右側更是準備了各兩個2.5吋與3.5吋硬碟架,主機板尺寸支援至ATX Form-Factor,就算玩家想要搭配上最強的顯示卡也不用擔心,最長支援至400mm的顯卡長度,有了XPG INVADER就通通都能把這些組件放進去。 好吧,稍微複習了一下黑色版的XPG INVADER之後,相信對這款電競機殼應該有了許多了解,不過小編這次是打算組裝一台「電音電腦」,所以光只有這台XPG INVADER當然是不夠的,信仰不夠啊!既然XPG系列都已經推出了那麼多款產品了,小編打算來個滿滿的XPG信仰朝聖一下,手邊找了一找,還真的有滿滿一整套的XPG電競系列,這下子就能夠充一下信仰值了,不然老是敗X之眼、老鷹頭跟龍x魂也太跟其他人一樣了… 來個XPG電競大全套其實也有另一種考量,畢竟都是同一個品牌的產品,相容性與RGB燈效上面都會有較佳的優勢與管理上便利性;這次小編一共收羅了XPG SPECTRIX D60G DDR4-3600記憶體、SPECTRIX S40G RGB SSD、LEVANTE 240水冷系統、CORE REACTOR金牌認證Power等,搭配上主角XPG INVADER機殼,這下就集齊了整部電音電腦的信仰值了,還有還有,周邊可是XPG的強項,看到沒:INFAREX M20滑鼠、SUMMONER鍵盤、PRECOG 耳機,通通都是電競版,全部搭在一起可是XPG信仰大全配呢!(信仰值滿到爆表… 為了搭配整體的電競風格,小編從手邊找出來搭配的可都是XPG系列中的閃亮亮版本,當然再加上XPG RGB控制器的話,那就更是完美了~ 要想閃亮亮當然也不能隨便馬虎有發光就好,基本上XPG大多數的擴充周邊都能夠支援市面上大部的燈光控制軟體,如ASUS AURA、Gigabyte RGB Fusion、MSI Mystic Light Sync等,為了能夠讓玩家更快速的調節RGB燈效,XPG INVADER在內部設計了XPG ARGB控制器,可以連接機殼內部的各式RGB燈光周邊,並透過機殼上方的「燈光控制鈕」隨心切換,其中最特別的「音樂模式」只需長壓兩秒鐘就能開啟,瞬間就能讓房間變成派對舞池。 此外,INVADER上方I/O區塊也有配置兩個USB 3.0插孔(即USB 3.2 Gen1)和耳機麥克風插孔,方便玩家直接從前端使用外接裝置或連接耳機等。 由於XPG INVADER在設計上簡化了機殼拆裝的難易度,將兩側面板各用兩個螺絲固定在機身後側,玩家只要徒手轉一轉就能輕鬆卸下,有別於一般都將固定螺絲設計在側板上方的方式(所以透明側板是一整面平滑),也避免玻璃在固定時可能有破裂的風險,替玩家創造出了全平面無干擾的視覺空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XPG INVADER的RGB燈條設計位置相當特別,不像是一般的電競機殼式大喇喇地設計在正面直射玩家的眼睛,而是將它設置在機殼前方的最底部,因此光線是以透過反射到桌面的方式間接照亮整個房間,這樣的設計讓整個光線效果更佳的柔和,同時也更加具備設計感。 小編終於把所有的零組件通通都在INVADER內部安家了,接著當然就是Show Time囉!讓小編帶大家一起欣賞由XPG所帶來的電音電腦燈光秀吧! 從小編前面的多項介紹中不難看出其實這款XPG INVADER具備的是雙重風貌,由於設計特色的緣故,其實就算沒有燈光輔助時的INVADER也擁有低調的奢華風格,這一點不論是白色款或是黑色款都是各有迷人之處,搭配上內部設計的巧思,諸如易於清潔保養的防塵設計、快拆前面板、充足的硬碟擴充空間等等,每項都是基於玩家需求而採行的便利與實用配置。 若是一旦啟動了RGB電競風,那透過全平面側透與便於DIY的內部設計,輕鬆就能轉換成潮流電音電競派對風格,不論是搭配上XPG自家的RGB水冷或是SSD、記憶體等等,都能夠讓迷幻燈光色彩與玩家度過快樂的電腦時光,甚至還設計了XPG ARGB控制器讓周邊都能輕易的連接在一起,搭配音樂模式就隨時能夠來場電音派對了,XPG讓原本只是機械式單調閃爍的燈效變得靈活,玩家一邊聽著音樂、一邊隨著節拍閃爍的燈光,誰說打怪練功會枯燥乏味的,你也想來場有節奏感的Music Party嗎?還不趕快入手XPG INVADER以及其他XPG電競系列產品,一起來為信仰充值吧! 廠商名稱:ADATA - XPG - 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華碩ROG Strix Scope TKL Deluxe電競鍵盤實測開箱,電競鍵盤中的優質選擇!
停!看了標題先別準備進來幫薄膜鍵盤打game這件事平反,小編知道很多剛進入電競世界的玩家原先可能是一般學生或上班族,習慣上會比較偏好於以往在文書筆電或辦公室鍵盤的敲擊體驗,也就是鍵程較短、但整體鍵盤體積厚度可以因此縮小的薄膜鍵盤。這個選擇並非全然不可,畢竟每個玩家的喜好本來就不同;不過如果是想要追求終極舒適遊戲體驗的話,多數玩家還是會建議新手選擇機械鍵盤作為首款遊戲鍵盤使用,在台灣的話,市場上的選擇尤其是以Cherry MX軸體為主的鍵盤最多。 先說機械鍵盤這件事吧!小編先前在的採購教學文中已經有提供玩家基本的購買前指南,其中也簡介了在鍵盤的歷史,其實機械鍵盤比薄膜鍵盤還要更早出現,起初雖然因為體積較重的關係,加上辦公室環境比較適合使用較安靜的薄膜鍵盤,因此造成機械鍵盤僅有少部份用戶在使用。不過,近年來因為電競文化興起的關係,眾多專業玩家和世界大賽都強調機械鍵盤作為標準配備,也再度讓機械鍵盤的聲勢重起。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參考該採購文章內的詳細介紹,在2020年初的現在,相信機械鍵盤仍會是未來的主流鍵盤選擇,反觀薄膜鍵盤則是轉型成辦公、文書鍵盤為主,這邊就不再多提了。 回過頭來看機械鍵盤,在台灣的電競市場中,包含華碩、技嘉、微星「御三家」廠商和眾多其他周邊廠商,都會強調主要是以Cherry MX軸體為主,先說Cherry MX軸體發展至今已經非常成熟,其軸體的界定也是十分明顯,在以前最為人所知的就是黑、青、茶、紅四軸,就其推出的時間來看,分別是黑軸(Cherry MX Black)在1984年推出、1987年推出青軸(Cherry MX Blue)、1992年推出的茶軸(Cherry MX Brown)、2008年推出紅軸(Cherry MX Red),後來又有在2014年推出RGB軸(Cherry MX RGB)。近期比較多玩家開始推崇的靜音軸(Cherry MX Silent)和銀軸(Cherry MX Silver)則是分別在2015年和2016年推出,是比較新的產品,但其中銀軸的聲勢正在逐漸成長中。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3jOTIXDDAk&feature=emb_title ▲有關Cherry MX軸體的介紹可以觀看官方準備的影片。 在先前的採購文中,小編有詳細的介紹各軸體之間的特色差異,這邊就不再贅述,不過這次小編將換個角度和大家聊聊:「台灣鍵盤市場」這件小事,以台灣玩家來說,最常見的Cherry MX軸體以電競鍵盤來說,在以前電競鍵盤剛推出時是以「青軸」闢出一片天,青軸可以說是所有Cherry MX軸體當中最具「機械感」的軸體,它有著非常明顯的段落感,同時觸發的鍵程也長。就聽覺上來看,青軸給人的感覺就是「清脆」,當然有些玩家會認為它的聲音聽起來非常吵雜,不過許多玩家卻也非常熱愛這種打字體驗。 如果眼尖的玩家有在注意的話,會發現其實這一兩年來,電競周邊廠商們以青軸作為宣傳主打的鍵盤有變少的趨勢,雖然這不代表它們完全不出青軸選項,只是首波推出給媒體或一般玩家選擇時的選項會以其他軸體為主,小編認為會這樣的原因,一方面在於青軸在市場上的定位已經算是穩定的,若新鍵盤廠商以「青軸電競鍵盤」推出的話,在台灣就是走安全牌路線,當玩家看到是青軸鍵盤時,普遍來說不太會有過多的疑問;但相對的,也不太會有更多話題衍生。 再者,青軸鍵盤若是玩家一般在家玩遊戲的話,其清脆的敲擊聲對玩家個人來說是爽感、但一般公司行號如果是以文字工作為主的話,在辦公室用青軸鍵盤打字出現的噪音.....想必在場的玩家們也都有經歷過XD!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許多鍵盤廠商在推出新電競鍵盤時,開始轉向其他Cherry MX軸體下手。 以PCDIY!在自2019年下半年起測試的電競新鍵盤來看,眾多電競廠商現在有逐漸將目標推向紅軸和銀軸兩版本的發展趨勢,其中又以紅軸更為普及些。先說紅軸好了,相較於國外玩家認為最適合用來玩遊戲的黑軸來說,兩者雖然都沒有明顯的段落感,但紅軸的手感在按壓上會比黑軸輕盈,因為其觸發力道比黑軸小、所需的壓力克數較低,所以雖然兩種軸體的觸發鍵程都是2mm,但因為觸發力道小的關係,也讓紅軸比較能夠廣泛在各個領域上被玩家接受。 至於另一個Cherry MX軸體「茶軸」,雖然也有廠商列入考量,不過它的觸發力道更小,也讓它的手感對於愛打遊戲的玩家來說,會認為「手感偏軟」,整體來說敲擊手感更像是一種「有段落的薄膜鍵盤」,因此雖說與紅軸一樣可以在工作和遊戲間都吃得開,但普遍以遊戲作為主要目標的話,紅軸還是比茶軸還要來得更常見。 另一個剛剛提到正在興起的軸體則是銀軸,銀軸的全名是Cherry MX Speed Silver,可以發現特別加上一個代表速度的「Speed」單字,就可以明顯看出整個軸體所強調的特色,也就是速度,最大的特點就是其按鍵鍵程只有1.2mm,在其它軸體都是2mm鍵程的比較之下,相同觸發力道中,銀軸的訊號觸發速度會比其他軸體都還要更加快速,這點對於強調即時性的電競玩家來說更是重要。 雖然一般玩家其實在這短短0.8mm鍵程的差距下很難感受到反應速度之間的差異,但對於那些專業的選手們來說,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訊號和訊號間在眾多周邊裝置所導致的總延遲時間,就有可能成就自己在比賽中的勝敗,所以對於專業玩家來說,銀軸也是一個滿熱門的選擇,不過因為台灣市場的一般玩家普遍來說還是對於早期的四種Cherry MX軸體最為熟悉,因此,紅軸也是目前市場上較常見的電競鍵盤軸體。 除了剛才提到的Cherry MX軸體選項以外,考量到越來越辦公室玩家(尤其像小編這些文字工作者)也喜歡用機械鍵盤打字,廠商們也會導入Cherry MX軸體中的靜音軸體選項,相較於一般的機械鍵盤,靜音軸可以降低約30%的按鍵噪音。外型上靜音軸和其他的MX軸相同,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內部的十字軸心部分,我們都知道Cherry MX軸體最有名的就是這個十字軸心,靜音軸在這個軸心上多了一個名為「Two-component tappets」的零件,其材質是塑性彈簧體(TPE),主要功能是扮演緩衝的角色,能降低十字軸體觸底時所發出的聲響。靜音軸的興起也使得機械鍵盤的目標客群比以往吃得更開,如果玩家的遊戲環境或是工作場所是需要安靜環境的話,靜音軸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玩家對於鍵盤的喜好除了在軸體的差異以外,另外的考量自然就是外型了,過去幾年內廣為氾濫的RGB現象,讓玩家的電腦從裡到外閃到不行,當然有些玩家是很喜歡這樣炫炮外型的,有鑑於先前市場上有這樣的需求,Cherry MX自己也推出過RGB軸體,建構在原本就有的五軸上,原理就是將原先鍵盤採用的單色LED燈源轉換成可以自由定位顏色以及燈光模式的RGB燈源,引入被稱為Cherry Refract的技術,也就是將軸體材質從黑色塑料改為透明塑料,讓整個軸體周圍形成均勻柔和的光暈,藉此讓整個鍵盤都沉浸在絢爛的燈效當中,視覺上效果十足,在內部的軸體設計上,其內部的螺旋彈簧和黃金交叉處點和傳統的MX軸一致,以確保它能擁有先前MX軸的手感。在推出的當下也確實有許多廠商都開始採用,一時也促成RGB電競鍵盤的設計來到制高點。 不過也有許多玩家對於這種現象都覺得是多此一舉,畢竟電腦零組件的部分如果不是多花點錢買側透機殼的話,裡面零組件燈光再亮也看不到。即便是電腦周邊產品如鍵鼠耳機等等,耳機玩遊戲時戴在頭上看不到燈光、滑鼠和鍵盤的燈效在遊戲過程中也不是玩家隨時會觀看的,如果是能將燈效手動關閉的也就罷了,如果無法關閉的話,部分時候甚至有可能會因為燈效的關係影響遊戲內的視覺體驗。 有鑑於此,2020年的電競鍵盤雖然仍舊維持著RGB燈效的設計質感,不過因為目前市場上玩家對於RGB燈效現象的反彈聲浪有越來越明顯的趨勢,倒也讓聆聽玩家心聲的廠商們開始回歸簡單設計的視覺理念,降低RGB燈效在鍵盤上的占有面積,反而更將外觀設計的重點轉向鍵盤整體的外型設計上,尤其以高階的電競鍵盤來說更是如此,質感流設計髮絲紋非常常見,同時在外觀上也以金屬材質做為首選,在兼顧視覺效果的同時,也近一步提高鍵盤的耐用度。 鍵盤作為玩家平常和自己的電腦「打情罵俏」的工具之一,不管是玩遊戲也好、文書工作也罷,長時間的敲擊舒適度是一大關鍵點,薄膜式鍵盤除了先前提到輸給機械鍵盤的原因以外,另一個原因也是在於長時間敲擊的舒適度體驗,由於其體積較薄、鍵程短的關係,對於玩遊戲動輒三、四小時以上的玩家(建議還是要適度休息喔XD!)或是每天八小時文字工作的使用者來說,其實是比較不舒服的,當然如果已經習慣了的話就另當別論。 除了鍵程的長短以外,再來就是鍵盤高度和其他配件。以腳架來說,多數高階的電競鍵盤會提高多段式不同的角度可以讓玩家自行調整,方便不同的玩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使用角度。就人體工學的角度來說,鍵盤上半部較下半部高的話,由於人手放在鍵盤上的關係,鍵盤上半部的按鍵需要手掌和手指延伸,因此,若是上半部沒有稍微墊高些的話,長時間使用容易造成手部不適。這也是如果玩家是使用筆電來長時間打字的話,因為筆電鍵盤按鍵是全部落在同一平面,手指要敲擊上半部按鍵時需要做的延伸就會比較多,這也是為什麼使用筆電長時間打字的話手容易感到痠痛的原因。 另外,同樣以人體工學角度來說,我們一般不管是在辦公室打鍵盤、玩遊戲,通常都是在桌面上遊玩,而一般來說因為坐姿的關係,當手掌放在鍵盤上之後,手腕以下到手肘的這個區段往往會落在桌面的邊線上,長時間使用會有「割手」的不適感,有鑑於此,較高階的鍵盤也會提供額外的置腕區讓玩家可以舒適的依靠,其材質則多半是使用泡棉為主,以營造柔軟的手感。 至於置腕區的設計上,則有分成: 是否可拆卸與不可拆卸。以不可拆卸的設計來說,就是賦予玩家能隨時體驗舒適的敲擊手感,同時這類鍵盤的體積往往也會比可拆卸式版本更大,但帶來的優勢也包含提供104鍵全尺寸大小、多媒體控制區、甚至獨立巨集建等等,但相對來說,它的攜帶性就會比較低了;反觀來看,如果置腕處可拆卸的話,先說兩者之間多半會以磁吸式的方式連結、方便拆卸,同時,置腕處可拆卸的話也能減少額外的桌面空間占用問題,進而帶來更多的彈性使用空間。 由於電競鍵盤的興起,使得許多周邊廠商都針對它們做了許多遊戲上、或是工作中能夠使用的便利功能,這邊指的不單單只是F1~F12鍵的組合功能,同時也包含其他具備特色功能的按鍵。 以目前市場上來說,電競鍵盤基本上都會具備多媒體功能控制,不過差別在於:提供獨立的控制區塊(如單獨滾輪或是獨立按鍵等等),還是只是單純同樣以組合鍵的方式呈現(搭配Fn或是特定按鈕來組出不同功能),兩者都有優缺,端看玩家喜好。不過普遍來說,高階的電競鍵盤會提供獨立的多媒體控制區塊,但這也不代表沒提供的就不高階就是了。 多媒體控制和組合鍵在特色功能上以電競鍵盤來說算是基本了,更多的功能則像是: 包含快速切換工作或遊戲模式的組合鍵,能夠快速讓鍵盤針對不同的使用情境調整功能,除了外觀RGB燈效的開關以外,也因為多數電競鍵盤都已經內建記憶體的關係,也讓玩家能夠透過廠商提供的軟體自行調整設定檔,再藉由快捷建的方式針對不同情境或遊戲來切換預先的按鈕設定,這點也是非常方便的功能。 除此之外就是端看不同的廠商針對主打的客群和自身對產品設計的創意了,例如有些廠商會考慮到玩家隱私,設計出快捷鍵快速讓電腦系統靜音(Mute)、或是隱藏所有顯示中視窗(Boss Key)等等,讓玩家能夠在上班偷玩遊戲時不被老闆發現... (嗯?) 總而言之,2020年新的開始,電競文化在經過多年的流行與普及之後,未來的走向將不能只是針對外型做酷炫設計,對於玩家來說,在外型好看的同時,更要針對更多特色做進一步的設計,不管是在客製化DIY層面、還是內部的獨特功能,都要能夠徹底掌握玩家心中要的是什麼,才能打中他們的心。 接下來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小編手上收到的ROG Strix Scope TKL Deluxe電競鍵盤,也是ROG近期新推出的電競鍵盤,在先前小編已經先幫玩家介紹過其他Scope系列鍵盤了,像是最早的ASUS ROG Strix Scope電競鍵盤就是一個例子,當時也是ROG首款最主要針對射擊遊戲玩家所做的電競鍵盤設計,最主要特色就是將射擊遊戲玩家常用的左Ctrl按鍵加大、在外觀上則是使用金屬髮絲紋設計,以呈現穩重冷冽的設計;後來ROG又推出的新的ROG STRIX Scope PBT機械式電競鍵盤,這款延續上一代的設計理念,但將軸體和鍵帽材質做更改,從銀軸變紅軸、ABS鍵帽變成PBT鍵帽,同時在外觀上也提供跳色的設計,讓鍵盤整體看起來更加活潑。 (1) (2) 而這次要介紹的ROG Strix Scope TKL Deluxe則可以說是其再進化版,其中TKL的意思為「TenKeyLess」,表示沒有右方數字鍵的設計。而ROG Strix Scope TKL Deluxe同樣捨棄電競玩家比較少用的右側數字鍵區,讓鍵盤整體的體積得以進一步縮小到全尺寸鍵盤的80%,搭配能夠拆卸的Type-C連接線,兼顧了減少佔用更多桌面空間,以及方便攜帶;而在冠名Deluxe的高階形象下,也提供可拆卸的人體工學磁吸式置腕墊,保持長時間使用時的舒適。此外,先前一直延續至今的Ctrl加大設計也還在,外型上則是使用了鋁合金上蓋加上斜面髮絲紋設計,在質感的外型下也兼具耐用性。 ROG旗下產品不管是電腦零組件還是周邊,都會有強力的軟體做輔助,在電腦周邊部分負責該功能的是Armoury II軟體,針對ROG Strix Scope TKL Deluxe的部分,提供包含燈效、巨集、設定檔等功能。 小編還是要強調一下在最一開始就跟玩家們說明的觀念:薄膜鍵盤不是不能玩game,只是用機械鍵盤的話,除了在心理上會有敲擊的爽感以外,就人體工學的角度來說,也是比較適合長時間玩遊戲的設計,回過頭來看ROG這次推出的ROG Strix Scope TKL Deluxe電競鍵盤,「Scope」狙擊鏡設計在經過幾代的變革和改進後,可看出ROG針對射擊遊戲玩家是下足了滿多苦心,像是加大的左Ctrl鍵對於愛玩遊戲的玩家來說可說是一大福音,而這樣的設計其實不只射擊遊戲玩家受益,即便是MOBA、RPG玩家也同樣能夠妥善利用加大的按鍵提高遊戲效率,再者,該設計也兼顧到文書工作上,畢竟在打字時,左Ctrl鍵搭配標點符號的組合鍵還是非常實用的。 總結來說,ROG Strix Scope TKL Deluxe外觀上不在只是單純的華麗RGB,在低調兼具質感的外型設計下,同時在軸體部分提供更有利於遊戲、工作兩用的紅軸選擇,再加上許多便利的組合功能和舒適的敲擊體驗,可說是具備了小編認為2020年新電競鍵盤該有的樣貌。因此,玩家如果本身就是ROG信徒、或者即便沒有產品信仰,也能藉由這款鍵盤作為2020年選擇電競鍵盤的參考指標之一。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最多人點閱
- 華碩ROG SWIFT PG279Q螢幕實測開箱,27吋G-SYNC電競顯示器中的優質精品!
- 技嘉GIGABYTE G27Q實測開箱,27吋IPS 2K解析度搭載144Hz更新率,平面電競螢幕!
- 華碩ROG SPATHA電競滑鼠實測開箱,有線無線皆夠炫!
- 圓剛AVerMedia易錄卡C985 LITE遊戲直播擷取卡,晉升專業實況主最佳工具
- 技嘉AORUS FI27Q-X電競螢幕開箱動眼看,至尊級王者的視覺體驗!
- 純正電競元素延續、XPG首款電競筆電XENIA 15開箱評測,高質感外觀搭配高效能硬體
- ROG Zephyrus M「無懼.西風之神」效能實測,高規格又輕薄的電競筆電
- MSI 2WAY SLI HB BRIDGE L/M橋接器實測開箱,雙顯示卡發揮全速效能的神兵利器!
- 圓剛AVerMedia LGHD2直播擷取卡GC570實測開箱,專業實況主遊戲直播神兵利器!
- 年節寒假就是要打電動、NVIDIA讓爽度更上一層樓,feat AORUS GeForce RTX 3070 MASTER 8G
- 畫面由聲音掌控,Razer Hammerhead True Wireless Earbuds開箱
- ROCCAT SOVA電競膝上板實測開箱,客廳打怪練功最佳利器!